静安制药
 
 
公司新闻
公司简报
图片新闻
 
公司简报
读《看见》有感
信息来源:办公室 周 可  主编:办公室  2025-9-11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只知道柴静是个记者,是个名记者。唯一一次深刻的印象就是她含泪采访药家鑫父母的镜头,相当别样。除此,一无所知。

     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不是名人效应,而是书的封面。这是一张柴静采访的镜头,她与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前面还有小孩。镜头中的他们都笑得很轻松自然,表情中没有丝毫的胆怯。要知道,在镜头面前,让深山的老人和小孩表现得如此自然是多么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她却做到了。

     《看见》其实也是一本柴静的成长史。她以一个新闻人发觉问题的角度,描述了十年来自己在新闻主持这条路上的坎坷历程。看得出,从她踏进央视的那一刻,她就在被动继而主动成长。她在见闻的缝隙里,一层一层剥开自己的心事,过往,感情,将每一次采访题材的发现,采访人物的对话,采访笔记的思考,自然地构成了故事的骨架,而她自己对事物的态度的改变和她对自己及工作的理解就充实了此书的精神。

     书中她给我们讲述了非典,刚性调查的医疗事故,工厂污染等一系列采访内容和期间的各种意外。而其中书中描写的有些情感,像血肉已经长在一起。她经常在书中说起老范,老郝,团队里的其他同事和朋友等等,与这些亦师亦友的伙伴共同走过人生里很多难忘的阶段,他们的脚步密密麻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向世人传递这些成长的记忆。

     书中让我印象和感触比较深的是有这样一段话:“保持对不同论述的警惕,才能保持对自己的独立性,探寻就是不断相信,不断怀疑,不断幻灭,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煽动各种偏见的互殴,从而取得平衡,这是‘我’所理解的探寻。”在原本的生活中,人们总会对一些事物以自己的角度和眼光思维下定论,对一些事物评价些什么或是做很多评论,事实上我们的眼光总是有局限性的,一件事的正确与否和对事态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需要带上当时的情况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来看的,可能就算这样也不全面,时间就像一个标准量度,只有经过它的度量,洗礼,还原,才能让事件具有一定的定论和真实性。书中自然也有这样的例证。看见世界,看见自己,就是因为这样,很多人的故园都已成飘萍,在浮华的城市中,能从利益当头和虚情假意里富余出一只看世界的眼睛是一件多么珍贵的事情。

     我想这本书,她所表达出的不仅是表达对世界和人性的看见,更是看见之后的一种蜕变。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经历过了一些事和在对一些事情探索过后印上了新的烙印后发生的新的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有时觉得自己有了把握,但在经历中发现并不够时的那种再次蜕变。可能我们在生活中就是这样,是把自己变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把自己交出去,托付给一个新的名叫“时间”的主人,从此就活在命运之中的必然与自由。
 
 
 
公司地址:上海高科西路3065号 邮编:201204 电话:021-58919148 传真:021-58919149
销售部: 电话:021-62556702 传真:021-6215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