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制药
 
 
公司新闻
公司简报
图片新闻
 
公司简报
皖南、苏中差旅纪行——公司领导前往黄山、泰州考察原料供应种植加工基地
信息来源:办公室  主编:办公室  2025-9-9

     9月7日的清晨,正是中秋即将来临的时节。在这稻花飘香、收获满满的日子里,我们随同王二山董事长、何华明总经理等经营班子成员,应邀前往位于安徽黄山脚下的原料种植基地,考察规划浸膏加工生产情况。一路行车,沿途所见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颇有感慨,记以行文,聊以自慰。

跨越杭嘉湖

     当天早上八点半,我们准时从公司驾车出发。小车一路走走停停,在申城上班高峰时段的车流里左右穿行,好不容易挤上了车流滚滚的外环线,空中又飘起了零星小雨,诡异闷热的天气让人丝毫没有感到中秋节气原本应该带给我们的些许凉意。当车辆驶出拥挤繁华的市区,行进到浙江嘉兴时,老天似乎特别照顾我们这次出行,刚才还是乌云密布、细雨绵绵的天空忽然放晴,一直深藏不露的太阳从厚厚的云层中钻了出来,顽皮地对我们露出了笑脸,顿时一路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把先前的不爽吹个净光。

     放眼车窗之外,一片绿意盎然,远方水乡处处、河网密布的杭嘉湖平原尽收眼底,一座座腾空而起、绵延不断的高铁专线的架空桥墩,在阳光下格外耀眼,如一个个威武的仪仗兵,正列队整齐地接受我们的检阅;车窗内凉风习习,悦耳动听的音乐和歌声让大家尽享舒爽,此时对音乐情有独钟的何总,一边驾车一边不时为我们点评欧美歌曲的大意,这种自然与人文相融一体的感觉,顿时让大家频添了许多轻松和惬意!

飞驰烟云间

      中午时分,我们在临安休息区稍做停留,匆匆用过午餐后即刻又驶上了徽杭高速公路,汽车在宽阔、平坦、崭新的路面上疾速行进,不时发出沙沙的声响……,在连续绕过几个山头后就进入了安徽地界。这时,天气又变得阴沉起来,细雨又丝丝不断地打在了汽车挡风玻璃上,云雾也离我们越来越浓,越飘越低,似乎就在我们的车窗口缭绕纠缠,忽隐忽现地如同在和我们躲猫猫。瞅着左边高耸入云的峭壁,瞟到右边万丈深渊的悬崖,我们座在车上难免有些害怕。正在纳闷天气变换为何如此之快,猛然想起了一句老话——“山里的天,一日十变”、“山里的云似姑娘的脸”,呵!原来云雾也会常常戏弄人的,但它毕竟是一种虚幻的东西,貌似强大吓人,但你只要直面相向、勇敢面对,它反而会害怕退缩,否则你非被她玩死不可。
                                                                     伟大的开拓者

     尽管一会儿风、一会儿雨;一会儿雾一会儿又晴,但我们的车速丝毫没有放慢,始终以时速130公里的速度穿行于一个个深邃的涵洞,飞驶在一座座横跨峭壁山谷间的高速路桥上。原来经过三十年的艰辛,通往黄山的公路如今早就被国家一级高速公路网全程覆盖了。此刻不禁想起自己二十年前和同学游玩黄山需耗时一天的车程,一路颠簸的狼狈摸样,真是感慨多多。在如此险峻的深山峡谷中能够建造出这么漂亮的高速公路,这在过去简直是一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真是罕见的人间奇迹!心中不免感激当代伟大开拓者,更是油然升起一种崇敬之情。

千古一绝

     汽车依然风驰电掣向黄山飞驰,很快就看到了徽州城古色古香的建筑,白墙黑瓦,蓝天碧云;牌楼林立,文人备出;真是古往今来,江南一绝。这就是古徽州的靓影啊,嗨!千年一叹,辉煌无比。

     一会儿小车驶出一个峡口,印入眼帘的是一派山峦叠嶂、巨壑深谷、烟云弥漫、浩瀚无涯的画面;潺潺流水的小溪,郁郁葱葱的植被,与那巍然屹立的峰峦组成一道亮丽的景观,这就是令人神往、闻名遐迩的人间仙镜——黄山!原来我们早已进入了黄山地界。黄山,古称黟山,神州名山。人间仙境般的黄山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赞颂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而天下无山”等美誉;黄山的美,很难用语言表述,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觉它的壮观、享受到它的秀丽、领悟它的真谛。想到黄山的各种美处,很想下车再做一次故地重游。可惜我们都有要事在身,只能悻悻而过。

 老朋友的真情

     下午三点,当我们的小车驶出太平镇匝道口时,黄山龙源药业的王新华厂长早就驾车停在路口等候我们。都是老朋友相见,不需要过多的客套,简短寒暄以后又各自上车向目的地前进。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药业加工厂,淳朴、热情的王厂长一边为我们沏上了当地上好的毛峰名茶,一边开始为我们介绍今年北瓜的种植和收获情况。王厂长坦率告诉我们,由于今年雨水较多,收成有所减少;再加上人工成本的上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也难免会有影响,这样供应量总体只能与去年持平。王厂长希望我们能够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浸膏的收购价格上给予一些优惠,这样能够解决一些企业的运转上的困难,也能更好地激发农民的种植热情。精于谈判的何华明总经理当场拍板同意王厂长的请求,但同时要求扩大种植加工面积,确保浸膏供应总量;随后,王二山董事长向主人介绍了参贝北瓜膏的市场开发情况,探讨了北瓜种植的田间管理和浸膏加工的细节问题,并一再强调明年浸膏供应务必确保所要的数量。

      随后,王新华厂长带领大家参观了生产车间,林志敏总工程师和林长兴教授不时地和陪同我们的生产主管探讨各种问题,同时就如何提高浸膏提取得率等技术关键环节与车间负责人进行了热烈交流。为了感谢龙源药业对我们企业的长期支持,王董、何总一行又前往上头村拜会了龙源集团公司领导——张总,与主人共同畅谈了双方过去在合作过程中的美好回忆。

别了,古城徽州

      此时天色已晚,好客的王厂长和张总当晚用地道的徽菜热情款待了我们。席间,主人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徽菜的历史,据说它起源于黄山山麓下的歙县(古徽州),与江南当地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习俗密切相关,因为在旧时以学进士、以文垂世的思想影响下,徽州的许多菜名多以“父子丞相”、“兄弟翰林”、“四代一品”等命名,加上气候宜人的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当我们品尝过冰糖炖百合、紫苏炒瘦肉、毛豆腐等佳肴后,顿然感悟古徽州不愧是商贾辈出、文风鼎盛的状元之乡,如今更是镶嵌在江南大地上的一刻璀璨明珠……

     第二天早晨,我们刚驶上回归的路程,空中又飘起了小雨。大家一路无语,心中都在默默地祈祷老天明年来个风调雨顺,让北瓜有一个好的收成。

苏中,我们来了

     10月10日,国庆长假后的第二天,何华明总经理就率销售总监孙全喜、总工程师林志敏、公司顾问林长兴等人,直奔位于苏中平原的泰州——中国医药科技园区,考察江苏省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商讨在当地开拓原料种植基地和采购业务。

     我们的小车沿沪宁高速一路往北行驶,经苏州、江阴、靖江一路马不停蹄奔驰在苏中平原上,中午十一点半准时抵达泰州。中国医药城管委会副主任、泰州市政府招商局局长耿晓利,亲自来到我们的下榻处,对老朋友何总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耿局长专门为我们规划了整个行程,特意安排了人员和专车负责全程接待陪同,还热情帮助我们联系了几家原料供应商和浸膏加工基地,供我们自己洽谈选择。对于耿局长的真挚、热情、周到的接待,我们几个心里还真有点不好意思。此时又一次体会到苏中大地民风朴实、敦厚,处世讲究实在的美誉果然一点不假,心里顿时感到一阵暖洋洋的。

辉煌的“扬子江”

午饭过后,我们立刻驱车赶往地处高港区南面的中国医药城中药种植基地,陪同人员一路为我们介绍当年创建医药城的艰辛历程,以及如今当地政府扶持医药产业的许多感人事例;当我们的坐车经过著名的“扬子江药业”时,一片宏伟高大的建筑群、宽敞整洁的厂房和研发中心,深深地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又有谁能想到,原先仅仅依靠位于泰州口岸镇的几片简陋平房起步的一家乡村中成药生产小厂,经过三十年的奋斗后,竟然能够发展到如今年销售量达200多亿,拥有遍及全国各地的市场和几十个产品,在全国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制药企业。我们仰慕“扬子江药业”辉煌业绩的同时,更为泰州儿女坚忍不拔、百折不饶的艰苦创业精神所折服!

实在的人

      一会儿,我们来到专门为扬子江药业提供生产原料的饮片加工厂,厂长徐总热情地把我们带到公司会客室。宽大的会议桌上摆放着好几种饮片小样,每个座位上都有做工精致的彩色图录,原来徐总早就接到了耿局长的电话,专门在这里等候我们的到来。宾主双方入座后很快把话题切入了北瓜种植项目上,何华明总经理把种植的数量和要求向主人作了简单的介绍,林志敏总工程师把北瓜浸膏提取工艺的程序向徐总作了详细的描述……

希望就在眼前

      办事认真的徐总不停地在笔记本上沙沙地做着记录,在听完两位客人提出的要求后,略做沉思地说道,“对于种植北瓜的事情,我的看法是这样的:一是种植北瓜不存在任何问题,因为我们这里是沙质地,易于排水,对种植瓜果类植物是非常适合的;二是我们这里本身就是江苏省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目前拥有5000亩土地,政府正在考虑再划拨一些土地给我们种植药材,你们以后即便要增加产量、增加种植面积,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三是我们种植的药材都是供应“扬子江药业”的,在原料的质量上你们可以绝对放心,如果你们需要其他生产原料,我们这里也可以提供给你们,而且价格比市场行价要低得多,因为我们是把原料种出来后直接供应药厂的,没有经过安国中药交易市场转手加价;四是我们双方第一次合作种植北瓜,我建议一定要让农民先尝到一些甜头,至少让他们保本,如果价格过低,或是农民赔本了,那他们以后就没有积极性了,就不愿意种北瓜了。所以我认为在收购价格上是否可以再上浮一些,因为提高农民的种植积极性确实很重要,希望你们能够考虑一下。”徐总单刀直入、坦率直白的谈话显示了极大的合作诚意。何总抓住时机立刻说道:“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可以考虑收购价格再做一些上浮。让我们再对成本做一个测算后,再把具体的报价给你们”。接着双方就原料种植、药材价格等一系列问题又做了深入探讨。就这样在充满着务实、友好、坦诚的气氛中,我们结束了和徐总的会谈,同时也搬走了一直压在心中的一块石头,我们一直试图开辟第二个北瓜种植基地的工作,至此也终于有了眉目。

中药材的世界

      随后,徐总邀请大家一起到他们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看看。路上他亲自开车在前面当我们的向导,经过十几分钟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一望无际的田野——这里就是当地著名的药材种植就地,更是一个中药材的世界!

     汽车沿着一条水泥铺就的田间小道弯弯曲曲地慢速前行,两旁广阔的农田里到处郁郁葱葱,焕发着一派蓬勃的生机;小路两边的鲜花争奇斗艳、芬芳扑鼻,也许这就是新鲜药材正在散发出的奇特香味吧!路边河堤的斜坡上镶嵌着一块块粉红色的荞麦田,与明镜似的河面交相辉映,在夕阳的照耀下格外耀眼,令人心广神异;广阔的农田里零星分布着几间小屋,徐总充满自信地告诉我们,这就是当地政府专门为药材基地修建的田间排灌系统。说话之间,我们已经下车来到了遍地种满黄蜀葵花的田地里,只见一排排枝竿和一簇簇黄花,错落有姿地紧挨着,在微风中婆裟起舞,犹如众多美丽的姑娘手拉着手正在欢快地唱着丰收的赞歌。举目远望,数千亩黄芪、贝母、紫苏、忍冬花、连钱草等几十种药材,又一片片整齐地排列在茫茫的田野间,一眼望去看不到尽头,直至消失在夕阳的霞光里;枝叶、果实、花朵互相交织纠缠在一起,五彩缤纷,璀璨耀眼;有翠绿、绯红、也有雪白、嫩黄,把整个旷野装点得万紫千红,令人赏心悦目,构成了苏中大地一道独特的风景。此刻,热情的徐总一边为我们讲述黄蜀葵花的生长特点,一边又不断为我们介绍黄芪、当归、贝母、芍药、金银花、车前草等各种药材在当地的行情……。

     不一会功夫,两个多小时就过去了。当我们握别徐总离开基地的时候,远方开始生起了缭绕的炊烟,它悠悠地飘向白云间,犹如捎带着我们的愿望飞向希望的田野里!

意外的收获

     按照耿局长为我们规划的行程,在陪同人员的带领下,我们一路马不停蹄地直奔姜堰城区。我们以为会安排我们参观游览中国海军诞生纪念馆,因为这是泰州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耿局长想得很周到,早就通过泰州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同意,专门安排我们参观胡锦涛总书记的旧居(因为这里不对外开放参观)。这实在让我们感到十分的意外和高兴!

总书记的旧居

     总书记的旧居位于泰州市青年路和东进路的交汇处。这里矗立着一幢20多层高的工商银行大楼,紧挨大楼的一侧是一座有着两进院落的平房。青砖黑瓦的平房与高高的大楼相隔最短的距离只有大约3米,平房的大门紧锁,门牌上写着“多儿巷1号”。我们从大门的缝隙里隐约瞧见的是青砖铺就的地面上,零星生长着一些二、三寸高的小草,看来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人居住了。 按照新华社公布的简历,胡锦涛是安徽绩溪人。但实际上安徽绩溪是他的籍贯,他的祖上很早就已从绩溪迁到泰州,并在旧时的姜堰城热闹的市口(现姜堰区坝口广场)开有一家名为“胡源泰”的茶庄。这里乃旧时繁华之地,并一直沿袭至今。

     据泰州的史料记载,泰州茶业经营者多为来自徽州等盛产茶叶地区的茶商,至清代规模较大的有25家,而“胡源泰”便是其中之一。胡家在这里世代经营,到总书记的父亲胡静之时期,已经是第四代。胡锦涛在“多儿巷1号”老屋里住了好多年,直到考上大学才离开。因此,总书记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泰州度过的。

“地灵人杰”的巧合

     随后,陪同人员带我们坐车来到胡锦涛总书记就读的——江苏省泰州中学(简称“省泰中”)。学校距离“多儿巷3号”大约只有不到2公里的路程,因为已是下班的时段,路上的人流和车辆很多,汽车走走停停,十分钟后才到达目的地。

     省泰中教导处的刘主任早就热情地在校门口迎候我们。走进校园,印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棵高耸入云的参天古树,树身的直径大约需要三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把它围拢起来,树的四周已经用铁栏杆严实地圈了起来,当中插着的一块白底红字告示牌,上书四个大字——“千年银杏”。这千年古树与宽阔的操场,绿色的草坪,崭新的塑胶跑道和五十年代建造的青灰色建筑交相映衬,真是千古一绝、无与伦比!我们抬头仰望,心中肃然起敬,难道此时我们正在体验一种“地灵人杰”的巧合吗?

     据学校刘主任介绍:学生时代的胡锦涛5岁时进入五巷小学读书,后来转学到泰州大浦小学。大浦小学创办于1911年,是当地的一所名牌老校。当时曾与胡锦涛做过多年同班同学的居鸿富说,他们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少年时光。1953年胡锦涛小学毕业进入私立泰州中学(简称“私泰中”,现泰州二中)读初中。胡锦涛的同桌好友夏道球曾说,初三时胡锦涛入了团,当时班上40多人,入团的不到10人,“因此入团的人都是很先进的”。 1956年初中毕业,胡锦涛考上了泰州最好的中学——江苏省泰州中学(简称“省泰中”),他和居鸿富、夏道球都分到了四班。

泰州中学的陈列室

     省泰中的硬件设施确实是一流的,不愧是江苏省的重点中学。刘主任带我们来到二楼的陈列室,这里不但存有许多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与同学、与老师朝夕相处时留下的书信印迹;还有当年总书记的成绩册、学籍卡、测验试卷、师生集体照片、毕业证书存根等原件,在声、光、电等现代多媒体的结合,生动地向我们展示着领袖与人民的水乳交融之情意!

     省泰中刘主任指着墙上的图片对我们说:学习上很用功,那个时候大学生极少,能考上清华是很不容易的事。他们班一共有51人,留在泰州的有18人。学生时代的经历和教育对一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刘主任介绍,泰州文化韵实,搞美术、书法、文学的人,比例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里甚至还保有以古文会友、吟诗作文、互相切磋的遗风;三泰地区(泰州、泰兴、姜堰)的高考成绩长期位于江苏省前列。其实在江苏中部一些地区,扬州、泰州、南通都有相似的文化教育传统,而这一带也确实出了不少优秀人物,近年来更是“人才日隆”……。

再见,泰州!

     华灯初上的时候,我们离开了省泰中。泰州之行的收获是厚实的、丰富的。泰州人的文风、作风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但泰州人的创业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第二天上午我们就要回上海了,何华明总经理本来和我们准备专门前往辞别耿局长的,但没想到他提前赶来为我们送行,真让我们不知说什么才好……。在回归的路上,耿局的话一直在我们耳边回饶,那就是——“兄弟之间是不需要讲谢谢的!”。

     别了,泰州!再见泰州!

 
 
 
公司地址:上海高科西路3065号 邮编:201204 电话:021-58919148 传真:021-58919149
销售部: 电话:021-62556702 传真:021-6215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