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名人虽已去世一百多年了,但是他的为人处事,勤奋好学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人们至今仍然对其顶礼膜拜。很多名人也都对他推崇备至。梁启超曾说过:“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三日复也”。年轻时的毛泽东也说:“愚子近人,独服曾文正”。就连蒋介石都认为曾国藩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他常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捧读不缀。
通过深读《曾国藩》感触极深。他年青时就立下远大志向要“匡时救世”,并为了这个目标一如既往的奋斗终生,也成就一番大业。作为当代的青年同志在寻访英雄的业绩时,是否也该为自己竖起求真务实的路标?而作为青年人一定得有一个正确的志向,而明确的理想也是激发自己奋发努力的动力之源,更是今后做事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当然光有志向是不行的,众所周知纸上谈兵为夸夸其谈也。1838年曾国藩殿试中进士,备列三甲。按清朝科举考试的规定,三甲进士不能充当翰林,他曾深深为此感到耻辱。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气馁,反而加倍努力苦读,终于跻身于翰林的行列,登上了科举仕途的顶峰,也为自己远大志向前进了一大步。
同样在当代社会年青人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技能也是难以使自己的志向得以实现!所以青年人要将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只有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才能在将来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并能为企业的发展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作为社会的青年一代我们担负着时代的重任。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共创和谐上海﹑和谐中国﹑和谐世界的目标。这就更需要我们年青人苦练基本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以及更新技能。为实现理想打好扎实的基础,利用一切可以学习充实自己的机会去完善自身,让我们离自己的志向更近一步。
曾国藩一生官至总督,并在晚清政治舞台活动三十年。这无不与他的个人魅力有紧密联系。他常话:“朋友贤否,关乎一生之成败”。而他的这些朋友中有并肩作战的同僚幕友,有诗词答和的文友,更有他积极提携的后辈。可见青年人除了自我的学习的重要外,交一良师益友也是对工作学习有很大帮助与进步的!好的圈子一定能培养出文韬武略的青年才俊,而没有修身养性,共同进取的朋友圈子就只能原地踏步,消磨意志心的!
时代造就模范,时代呼唤英雄。当代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需要青年人传承与创造。我们年青一代只有将大家的智慧凝结成块,共同努力,行成水积成海,石堆成山的力量。到时何愁不能唤来更美好明天?
作为青年人更加要学习曾国藩身上“敢于担大任,打硬仗”的精神。曾国藩从一个文官到办团练成立湘军剿灭太平天国,并时时都在替清王朝分忧解难。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他义无所顾地挺身而出,担当大任打硬仗。这种敢于承担责任的决心与勇气值得学习!虽说在21世纪不会有曾国藩的“国有危难,舍身轻利”的境遇。但大家也不能忘怀老革命家为国捐身的历史,只有牢记历史,不忘历史并像过去的先烈一样具备面对强敌,勇者无惧的精神,才能在国家社会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奉献自我。
通过阅读《曾国藩》一书,我受益匪浅。年青人难免气盛而傲。曾国藩能达到“内圣外王”这与他精于勤修道有很大关系。而我们也得学着修身养性,完善自己。玉不啄不成器,而人更需要良好的修养才能陶冶情操,开阔视野。雕琢好性情,才能提高自身素质。话说回来,我们年青人如何从“平庸”进化成“优雅”。除了注重自身的良好品质还需切记:“妄言,自大,非议,计较”。这样个体才能完善的更好,同时也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所以在这个青年人的时代里年龄和经验虽固然取决定性因素,但内在素质完善更加重要!
|